近年来,喀什地区高度重视盐碱地治理,打出“良种+良法”组合拳,让759.2万亩盐碱地逐渐焕发生机。过去白花花的盐碱滩,如今长出了高产棉花、耐盐水稻,甚至养起了南美白对虾,盐碱地成了农民增收的“新粮仓”。
喀什地区用两年多时间对8个县的盐碱地做了“全面体检”,把759.2万亩盐碱地按轻、中、重度分成三档,实施“一县一策”,轻度盐碱地块进行冬灌压盐,中重度地块使用暗管排盐、竖井排水这些“黑科技”。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库台买村的棉田铺上暗管后,棉花亩产增加45公斤,村民们感叹“盐碱地里刨出金疙瘩”。
同时,喀什地区专门筛选耐盐碱的“硬核”棉花品种,建成18块试验田。伽师县试种的中棉所96B棉花,出苗率达80%,亩产比普通棉花多两成;而从海边引进的海水稻,4年试种选出了4个“耐盐冠军”,亩产突破600公斤,盐碱滩成了“米袋子”;巴楚县“变废为宝”,用咸水养虾,矿化度高的水养活了南美白对虾。
如今喀什的盐碱地,土质也悄悄在变。深翻土地、秸秆还田、增施有机肥,板结的土壤疏松了,农药化肥用得少了,地里白色垃圾少了,生态经济实现双赢。村民们笑着说:“从前嫌地‘咸’,现在靠地‘甜’,盐碱滩变成‘聚宝盆’了!”
从不毛之地到希望田野,喀什地区用科技和实干给盐碱地治理打了个样儿,曾经被盐碱困住的土地,正一步步找到解锁增产增收的新“密码”。
(陈朝)